Posts

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寫作 writing

[短文試寫] 文明的利器及破壞者:自動販賣機

大約在十八末、十九世紀初,工業革命在英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。自瓦特改良蒸汽機以來,英國施行專利法,促進技術與思想的革新,自動販賣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。 技術傳到了美國,自動販賣機的開始蓬勃發展,大量資本和廣大市場,造就了其成為現在自動販賣機總數最多的國家。 1902 年,美國更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無人餐廳,強大的科技感與未來主義,馬上刺激到位處東亞的日本。 回到二十世紀初,當時極力脫亞入歐的日本,就像是好奇的小寶寶,全盤吸收西方那些新奇的玩意,當然自動販賣機也不例外;最早的它出現在東京郵局販賣明信片和郵票,隨即引發連鎖效應,販賣菸酒、飲料等的自動販賣機陸續出現,百科全書、新語辭典也成了熱門產品,可見日本民眾渴望新知、新技術的強烈,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,自動販賣機迅速攻占了全日本,成為全球自動販賣機對人密度最高的國家。 當然這蓬勃發展的商機,嚴重威脅到了傳統零售業的生存,人們贏得了「簡單投幣即能滿足各類欲求」,卻失去了人與人互動的機會,沉沒在忙碌的都市生活裡。人們追到了未來,捨棄了過去,獲得了便利,卻失去了更為重要的某些東西。大概就是因為這樣,日本學者鷲巢力才會形容販賣機「既是文明的利器、又是文明的破壞者」吧!

[短文試寫] 思考人與河流:藍色公路之旅

大河總是滋潤著大地、帶著肥沃的土壤,孕育出豐富 的生物, 也 誕生出一 次 又一 次興盛的人類文明,城市由此誕生,不過為了防洪,人們築了高牆,阻隔了洪患,卻也阻隔了人類與河流的親近。   早在漢人來臨之前,淡水河流域內的人們,即已 利用艋舺 往來於河上;在漢人來了之後河運的價值更是大大的被利用,在清朝統治期間,淡水河無疑為台灣帶來了不少財富,由於商業的興盛,在中上游的部分支流流域成了物資集散的地方,帶動當地的開發,  艋舺、新店、大稻埕等地因此陸續興起; 河水滋潤了盆地,帶來了沃土,農業的興起,使人口開始集中,加速了這裡社會的發展 。   台灣開始工業化之後,人們的生活水準稍微上升了一點,脫離農業的人們不再依戀河水,加上河道的逐漸淤積,淡水河終究是被遺棄了。於是,河邊豎起了一 排排高牆,立起了一 座座煙囪 、橫下了一條條排水管,工廠吸乾每一滴淨水,吐盡每一分廢棄物,人們榨乾了每一寸日積月累的土地精華,倒進了每一方 渾屯汙濁的人為垃圾,最後 ,留下了一條汙濁的淡水河......   如今,終於有些人們發現人類的「忘恩負義」,開始主張環保、親水。 河濱公園的興起、親水公園的興建,原先站在的起點 是好的,但是其真正的效果 真的有出來嗎?河濱公園成了大家的自行車場,看似搏得了大家的喜愛,每年投入大量的經費整治、規劃,但是河依舊只是一旁的風景而已;親水公園起初吸引不少遊客,但是到了現在遊客已削減不少,縱使是有人去的地方,也皆淪落在貪婪商人的虎口之中。河與人,最後還是走到了這一步路,其之間的親近是很難再回來了,縱使有環保和愛好自然人士在一旁站台,也都變成政客手下的棋子,如果沒有老師和這次的遊河,我大概也不會想到這些吧!  

[國文講座] 2017.12.07 新型國寫寫作策略-知性文章的書寫-2

接續上次的內容,想要作文拿分,除了想要題目要看仔細以外,也需要精闢的分析。

[國文講座] 2017.12.07 新型國寫寫作策略-知性文章的書寫-1

地點:台北市立中崙高中B1國際會議廳 內容擷取、改編自 景美女中 陳嘉美 講者之語

[生活文章] 健康、環境與經濟的戰爭:霾害

近年來,由於經濟的進步、生活水準的上升 ,還有 環保、環境汙染相關的知識普及,再加上工業的成熟、蓬勃發展,「霧霾」一詞越來越常出現在各大新聞或媒體版上,但是其實「霧」與「霾」指的是完全不同的物體。   霧, 是水氣在空中凝結成的一群小水珠,雖影 響視線,但對人體影響較小;霾,是在空中的一群懸浮物質或微粒,屬於一種空氣汙染,不但嚴重影響能見度,還會誘發許多呼吸道的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甚至是肺癌 !然而因為工業發展需求和交通排放,在世界上從 許多大城市乃至國家,都對霧霾束手無策。   世界級的大城市────北京,就深受此苦。早期北京當局認為霧霾的成因,是因為 農夫們燃燒秸桿,以至於北京城的天總是灰的,後雖明令禁止了,卻成效不彰, 這個問題 就這樣一直困擾歷屆 的市長們 ;2013年 ,為了能有效的「打擊」霧霾,北京建立了空汙預警系統,在不同程度的汙染程度下,不同程度的限制一些「排放」行為,但是效果依然不是很好 ;2015年,中國在一年內就發布了史上第一次和第二 次的紅色預警,同年,《穹頂之下》紀錄片的釋出,更讓全世界的人們真正開始意識到「霧霾」的嚴重 性。   雖然 北京 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嚴格 的 與 空汙相關 規定及標準,但仍效果不彰,主要 原因 有幾點: 標準的執行不佳、對不達標企業 的處置、及一些自然因素;像是污染商的搬遷,不從根本────讓企業自己治理達標下手,而讓其遷移,只是移動汙染染源罷了,偏偏霧霾的汙染源有極大部分是來自於外地,再加上風向的「配合」,使得原本就多人、少綠樹的北京「霧霾」的嚴重性有越趨惡化的趨勢。   事實上,相同的情況正在全世界各地 撥放著 。一直以來人類於 發展過程中 不斷衡量 經濟與環境的重要性,如今在全世界「拚經濟」的情況下, 看來一時是無法阻止霧霾的惡化了。